学院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33年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数理化系的化学专业,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和学系之一。1947年2月升格为省立文理学院化学系,1951年改建为华南师范学院化学系。2005年1月化学系整体搬迁至广州大学城,并在此基础上成立化学与环境学院。2019年4月,学校调整学科布局,成立化学学院。学院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涉及三个学科门类(理学、工学、教育学)和三个一级学科(化学、材料、教育),是研究教学型的理工学院。

全院现有教职员工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03人,专任教师中97%具有博士学位,正高级专业职称48人,副高级专业职称45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含海外优青)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2人、省级培养对象2人,珠江学者1人、青年珠江学者2人,省杰青2人,“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3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领军人才1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人,广东省劳动模范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

学院坚持“团结、奋斗、创新、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华南地区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的需求,以化学学科为基础,能源材料化学为重点,彰显药物化学和化学教育之特色;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研究生教育为突破口和发展重点,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研发型和教育类专业人才。在全国科技大会先进个人奖(1978年)获得者徐和德教授带领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于1981年获批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后,经过一代又一代化学人的不懈努力,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新能源材料化学与物理等6个学科方向)和博士后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化学与物理、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及面向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科教学(化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化学(师范)、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3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并通过教育部二级师范认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重点专业、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材料化学专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广东省特色专业、广东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有机化学》《化学教学论:手持技术数字化实验》《物理化学》《无机化学》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有机化学》(第四版、曾昭琼主编)教材曾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第五版(李景宁主编)被教育部列入“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目前全国广泛使用的高校有机化学教材之一。由全国劳动模范、原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琳才教授等主编的《物理化学》作为目前正在使用的高等学校物理化学教材已修订到第四版。学院一直致力服务于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教师教育,早在1990年,江琳才教授等老一辈化学人开展的全国标准化改革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教委一等奖。目前学院是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化学)、省级中学化学骨干教师教育培训计划和中学化学新课标等培训工作实施承担单位。华师化学人正不断进取、砥砺前行,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做出特色、形成优势,努力当好华南地区化学教师教育的排头兵、服务全国。近年来,学院教育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特等奖(2021)、第二届“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8)等;学院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广东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三等奖(2023)。

通过整合化学、材料等相关学科方向,化学学科2008年整体进入国家“211工程”三期重点建设学科序列、2015、2018、2021年分别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化学学科目前ESI全球排名前2.63‰(截止2023年7月),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是广东省优势重点建设学科。同时,化学学院也是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5‰的主要贡献者。

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学院已形成化学与化工、材料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辐射的整体学科优势,并在电化学、合成化学等学科领域形成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外有较好的影响力。根据目前的优势研究方向,逐渐融合发展,凝练并设立电化学与能源存储、合成化学与能源转换、药物与分析化学、材料与表界面化学、学科教学(化学)等五个学科方向。拥有包括“高能高安全性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隔膜材料与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环境理论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国家、省部、市厅级教学科研平台18个。同时,学院与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共建“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能力提升”华南师范大学分中心此外,还拥有广东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先进团队---“电化学储能材料研究团队”。

学院拥有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的实验大楼,其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装配有价值6000多万元、系列现代化的化学与材料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含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大型仪器),服务三个专业的教学和全院师生的科研。近年来,学院师生年均发表化学、材料类SCI论文150篇左右,包括Sci. Adv., Nat. Comm.,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cc. Chem. Res.,,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其中学科带头人李伟善教授、兰亚乾教授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Elsevier发布),兰亚乾教授还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学院教师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正在承担国家级、省部、市厅局级重大、重点以及产学研社会服务等纵横向科研项目50余项,年均到位科研经费1500余万元。

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99人、硕士研究生607人,博士研究生39人。近年来,学院本科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100多项,包括国家“挑战杯”赛一等奖4项、全国化学实验技能竞赛一等奖8项、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取得一等奖1项、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田家炳杯”全国师范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最高奖项)1项,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等奖(最高奖项)9项和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等。学院不仅培养出一大批在广东乃至全国基础教育行业有影响的名师和教育家,而且造就了一批杰出的学术界领军人才。自1933年华南师范大学(化学)办学以来,共培养各类化学毕业生近一万八千人,其中包括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会长、原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吴颖民教授,清华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切哈诺沃精准和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国际生物医药界著名科学家黄子为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北大学韩英锋教授,国家重大人才项目(青年项目)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丘勇才教授等杰出校友。历经长期努力,化学学院已成为培养高水平化学教育和科研人才的重要基地,毕业学生广受社会欢迎、专业能力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目前学院正处于历史发展新阶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院师生团结一致、凝心聚力,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核心任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奋力拼搏、不断创新,巩固提升化学学科,做“强”电化学与能源存储、合成化学与能源转换,做“专”药物与分析化学,做“特”材料与表界面化学,做“精”学科教学(化学),为实现建设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学院的发展目标而不断开拓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