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中心许骏教授团队合作源起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研究工作历经清华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两个阶段,在网络计算领域进行20年的应用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从早期的网格计算到云计算,再到目前的云原生计算和智能云计算,始终处于技术发展前沿,是国内最早从事云原生计算研究的团队之一,突破大规模广域分布式集群管理、云计算资源高效并发调度、有状态容器化应用在线迁移和零信任安全等关键技术,提出大规模广域分布式集群成员失效检测方法、共享状态容器调度算法和有状态容器服务迁移方法。相关成果已转化为技术标准和发明专利。正是团队长时间的专注、坚持和付出,在云操作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操作系统产品uEngine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相关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应用型科技研发重大项目的支持。
(一)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关系到产业链和服务生态建设,是科技创新的路径依赖,重大科技项目要将技术标准作为重要成果,从而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产业链控制力和行业话语权的同步提升。
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牵头在国内率先研制《容器化云应用编排规范》等云计算技术标准。
【1】《云应用容器运行时规范》
【2】《云应用容器镜像规范》
【3】《容器化云应用编排规范》
(二)发明专利
【1】发明人:许骏、邱静怡、潘沿,一种移动自组织网络及其组播路由方法,专利号:ZL201510973579.4,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18.12.18
【2】发明人:许骏、邱静怡、潘沿,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系统及其组播路由方法,专利号:ZL201510975947.9,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19.04.30
【3】发明人:柳泉波、许骏,一种有状态容器在线迁移的方法和装置,专利号:ZL201510973448.6,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19.05.14
【4】发明人:柳泉波、许骏、陈浩,大规模广域分布式集群成员失效检测方法与系统,专利号:ZL 202310079050.2,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23.05.09
【5】发明人:柳泉波、许骏、陈浩,支持混合异构运行时的云边资源管理调度方法及系统,专利号:ZL 202310218493.5,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23.04.14
【6】发明人:柳泉波、陈浩、许骏,云计算资源并发调度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专利号:ZL 202310080136.7,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23.05.15
(三)科技成果鉴定
【1】《云计算关键技术及新型云应用引擎与“粤教云”工程》,2018年8月在广州通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鉴字〔2018〕第0005号)
【2】《面向教育的智能终端技术解决方案及系列产品》,2018年1月在广州通过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鉴字〔2018〕第0001号)
【3】《网格计算支撑环境及关键技术与国家远程教育网格LAGrid》,2004年12月在清华大学通过教育部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鉴字[教NF2004]第020号),《中国教育报》第1版以“我国网格计算应用研究取得重大进展”为题报道了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