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的主要内容 - 在线课程驱动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与创新实践

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理论成果:构建在线课程驱动教学改革理论体系

团队出版《在线开放课程与教学创新》(科学出版社)、《互联网+时代的组织学习》(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等著作,在国内外核刊发表“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湾区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智能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数字化转型赋能高校课程思政的实施进路与评价创新”等教改论文,构建了包括特征分析、敏捷开发、组织原则、创新应用、驱动机制的在线课程驱动教学改革理论体系。主要的创新观点与理论成果如下:

1.构建在线课程敏捷开发模型

提出理论基础、教学要素及其关系、教学方法、课程资源、教学评价、支持服务的在线课程“六维度分析模型”;建立在线课程“目标(O)-内容(C)-开发(D)”OCD敏捷开发模型。见图3。

图3.png

图3 “六维度分析模型”与OCD敏捷开发模型

2.形成驱动教学改革的创新模式与政策建议

提出“规模授课-小组研讨-个别指导-多元评价”在线教学组织原则;构建“线上规模教线下小组研学模式”“线下规模教线上自组织学模式”“线上线下融合私播课模式”“线下线上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基于慕课的共享-协同-创新(SSI)模式”“基于慕课‘1+3’在线教学模式”(见图4);构建智能时代课程思政设计的理论框架、基于慕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思政“双向联通”实施模式与路径、课程思政人机协同诊改评价模型(见图5)。提出促进我国在线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获教育部采纳。

图4.png

图4 在线教学组织原则与创新模式

图5.png

图5 课程思政设计框架、教学模式、实施路径与评价创新

3.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教学“湾区模式”

创建了疫情时期高校在线教学“湾区模式”,成功入选《中国在线开放课程发展报告(2020)》;提出了“AI+一流课程”赋能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教学改革的实践模式与推动机制。见图6。

图6.png

图6 在线教学“湾区模式”、“AI+一流课程”教改模式

(二)教材建设: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第2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全国本专业唯一;荣获国家“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出版了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材2部。

(三)实践成果:加速赋能高校课程教学数字化转型

团队建成国家级在线课程5门,省级在线课程9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中国大学MOOC、Coursera等平台在线课程24门,选课人数覆盖国内外300多所高校共计57万人。表1为团队主持建成的在线课程与应用情况。

表1 团队主持24门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情况

表1.png

此外在全国推广,直接指导培育国家和省级的一流课程352门。